「本文来历:杭州日报」
今日“双十一”,城市里的年青“剁手族”早早下好了单,美美地等待着锦衣华服、大牌美妆跟着一条快递短信送上门。一早,淳安县大墅镇,70岁的余伯父骑着农用三轮车到快递站点,抱下一整箱的青菜、萝卜寄给在杭州城里的女儿。
环湖多山的偏僻小镇,山路十八弯,曩昔山外的快递不进来,山里的土特产也出不去。镇里人要想收发快递,只好找县城里人捎带。
现在好了,伯父“发货”可积极了,隔三差五要寄些自家种的,也不论女儿爱不爱、吃不吃得完,横竖一看便是爱意满满。
这得益于镇里家喻户晓的这对“物流夫妻档”,“开宗明义”的偏僻城镇现在日均快递收发1500单,连生鲜都敢点!
在外打工的夫妻回乡
2年后老婆成了“老板娘”
两条朋友圈,记载3个城镇物流剧变
余涌、余成琴夫妻俩的快递“大本营”坐落淳安县大墅镇大市街上,间隔县城60余公里,管着枫树岭、大墅和安阳这3个城镇的快递事务,日均经手1500单,4辆卡车每天连轴转,竟然还有些忙不过来。“他们都只管踩油门,每个月都是我去充油卡。”余成琴越算越“疼爱”,“一年油费开销就要十几万元,相当于每年‘烧’掉一辆新车。”
摆在七八年前,余成琴连“疼爱”油钱的时机都没有。枫树岭镇、大墅镇、安阳乡是千岛湖西南面3个连着的城镇,都是环湖多山的地势。早年出行不方便,山外的快投递不进去,山里的土特产也很难卖出来。
资讯越来越兴旺,村里人也想和城里人相同,点点手指网购就上门。筑路的事政府处理,这对夫妻则成了奔驰在城镇路途上打扫“快递盲区”的人。
余涌和余成琴都是淳安县大墅镇人。2013年,余涌还在县城的工厂上班,余成琴则在义乌做饰品店出售。眼看着孩子越来越大,爸爸妈妈日渐衰老,夫妻俩决议返乡创业。义乌是“国际小产品之都”,余成琴天然知道“网购潮”现已鼓起,回到镇上的她更惊喜地发现,乡亲们对这一新式事物也产生了爱好,“我感觉县城到城镇这条路上有商机。”
所以,夫妻俩用10万元积储买了辆小轿车,然后与县城几个快递站的老板谈妥,开端做物流最末端的生意。“最开端送快递是向收件人收费的,更像是在跑腿。”余成琴回想,其时的快递依据分量和体积收取几元到几十元的取件费,为了多装货,余涌把后排座椅都塞满了,“一路磕磕碰碰,车子开了两个月就吃不消了。”
见状况不对,夫妻俩赶忙换了一辆二手小卡车。但是,辛苦挣来的快递费,有不少仍是进了修车店。“疼爱啊,太费车了。”可究竟,这第一步总算是迈出去了。
余涌的微信注册了8年,可他的朋友圈就和他相同,“不善言谈”。8年里,他一共发过2条朋友圈,第一条发布于2014年7月,粗心是给正在改建的淳杨线公路加油,并配了一张一半是水泥、一半在沥青作业的施工现场相片。2个月后,淳杨线改建工程提早通车,全程缩短了20余公里。从此,余涌从县城动身,只需1小时就能开回大墅镇了。
脚下有新路,夫妻俩心里更有谱了。2015年新年后,余涌提回了全新的4.2米厢式卡车。当年夏天,夫妻俩趁热打铁,拿下了淳杨线沿线枫树岭镇、大墅镇、安阳乡的快递经营权,辐射5万人口。当年9月初,夫妻俩的第一个快递站正式挂牌——“大墅镇村庄电商物流集散中心”。
更重要的改变是快递站开端履行老练的物流行业标准,不再向收件人收费,而是依据收发快递总量,直接向上游结算收益。“镇上的日子水平越来越高,咱们对村庄电商物流充满决心。”余成琴说,快递包邮到镇,这让他们的生意迎来了第一次腾跃,可问题随之而来——决心有了,人手缺了。
余涌的第二条朋友圈便是在这个当口上发布的,内容是招聘启事。夫妻俩开出的条件不错,很快,一名司机、两名分拣员到位了,余成琴也因而多了一个称谓——“老板娘”。那时起,站里靠余成琴带着两名分拣员收发、分拣“一条龙”,路上由余涌和另一名司机两班替换运送,夫妻俩开端在淳安物流圈子里有了名望。
快递点铺向村庄,招人越来越多
上一年光薪酬就开出七八十万
2017年末,淳安县“村村通”工程顺利完结,伴跟着村道的拓展提高、增设安保,全县一切行政村具有通车条件。“之前路欠好,咱们的快递车进不了村,村里人看着镇上的快递站眼热现已很久了。”余成琴记住,“村村通”刚完结那段时刻,来镇上取快递的乡民总会问她一句话,“他们说,‘阿琴啊,客车都开进村了,咱们什么时候才干和城里人相同,在家门口就把快递取了?’”
这句话,点醒了余成琴。2018年新年一过,夫妻俩试着跑了片区里几个较偏僻的村子。路途晓畅,行进平稳,夫妻俩感觉时机老练了——进村!
所以,夫妻俩拿出悉数积储,又借钱凑足了50万元,买车、招人、开分站。正是这一套“连招”,让大墅镇快递站真实配上了“集散中心”的称谓。“咱们在片区内的首要行政村连续开出了30余个新网点。”余成琴说,除了几家自营网点,大多数网点是与乡民协作的,“只需乡民想参加,咱们都十分欢迎。现在我每个月拉的薪酬单越来越长,几年下来现已超越50人了。”
最初只招一名司机、两名分拣员的夫妻俩怎样也想不到,上一年,他们光是开出的薪酬就有七八十万元。这个数字,在大墅镇算得上是“企业级”了。
这些天,余成琴和几名女分拣员天天得抓住干活。这些妇女都是夫妻俩从村里招的,个个都是分拣高手,人称“一拣没”。一整天,网点里忙得跟交兵似的,分拣后的快递按目的地从头装车,随后4辆卡车再次动身,赶往散布在3个城镇的30余个快递站。这样一套流程,前一晚抵达县城的快递,第二天下午就能出现在偏僻城镇的村口小卖部里。
路途“村村通”带来了快递“村村通”,快递“村村通”调集起了乡民的网购热心,网购热心又给夫妻俩的快递生意带来了逐年递加的单量。“千万别轻视咱们这儿的网购热心。”对此,余成琴很自豪,她看到了自家的快递服务正与乡民的日子进行“双向奔赴”。
村里网点每天都忙忙忙
别看山村路远,快递没准比城里更快
更凶猛的是,余成琴本年还在大墅镇引进了生鲜事务,米、面、油、肉、蛋、菜,前一晚11点前下单,第二天晚饭前就能用电动三轮车送上门。
最近网点里简直每天都有取件顶峰。嫁到村里的媳妇取走一套保暖衣,前一周她买过同款,刚取的这套是送给婆婆的;胶鞋粘着泥的伯父签收了几盒膏药,前几天他下地干活伤了膀子,膏药是在城里作业的儿子特别买的;几名爱垂钓的乡民连续赶来,鱼饵、鱼线、小马扎,他们的快递都和垂钓有关;一位大叔骑电动三轮车载着街坊过来,他们要取个大件,是大叔特别为即将回村的女儿订货的空调……“每天下午都这么忙的。”余成琴乐滋滋地说。
取件忙,寄件也忙。余大爷走进网点,将一个大纸箱放到称重台上。箱子底部码着两层萝卜,上面盖着一些青菜,一称重,15公斤多一点。“明日早上就能送到了。”余大爷对寄件现已熟门熟路了,看了一眼称重成果,然后慢吞吞地数出一张20元纸币和几枚硬币。余大爷的女儿和老伴现在住在萧山,他单独住在老家,当着“后勤部长”。“我就在家种菜、养猪、养鸡,现在这些东西在城里有钱都不必定买得到。”余大爷说。
“刚回镇里那会儿还有些生疏感,现在走到哪里我都有说有笑,送快递也能收成不少‘家人’。”接过余大爷的包裹,余成琴谈起了自己的新思路,她计划依托老练高效的物流途径,协助本地土特产出售到更远的当地,卖出更高的价钱,“虽然在村庄做快递的营收比不上城里,但那些高难度、低收益的事,总得有人去做吧。”
老板娘见证“村淘”进化史
别小看村庄购买力
“她们把大牌专卖店都搬进村了”
做了8年的村庄电商物流,余成琴的所见所闻便是活着的“大数据”。她说,乡亲们“剁手清单”的不断更新,便是村庄复兴的真实写照。
2014年,镇上还有一家店专门帮乡民代购,收手续费。余成琴记住那时候,奶粉、纸尿裤、服装等一众日子必需品是乡民网购的主战场。“咱们让代购店在网站上查价格,拿笔记下,再跑去镇上的小店比价格。比方镇上的袜子2块钱一双,网上8块钱10双,几个人一同买还包邮!”
乡民除了爱淘便宜货,还爱买些镇上没有的别致产品。“女孩子的发卡、洋娃娃,男孩子的玩具这些镇上品种都很少,网上不要太多。别的便是新款服饰,店里还没上架,包裹都到家了。不过那时候,尺码或许样式买不合适,也不舍得退,将就着就穿了。”余成琴说。
可没过两年,街上那家代购店就关门了。“后来咱们都有智能手机了,网购一学很快的!”村庄日子越来越好,乡民网购也上了个台阶,进入家电年代。
冰箱、彩电、洗衣机、热水器…“大”势所趋,2017年末,余成琴引进大件物流,生意太兴旺,她还专门在站点挤出一片区域暂时放货用。
“2018年,咱们这儿家家户户造新房,网购最多的便是家具和建材。”余成琴说,从一盒钉子、一捆电线、一桶油漆,到沙发、衣柜、床,咱们是实打实的富起来了。
现在,通过多年的“经历堆集”,村淘变得越来越风趣,有些快递,让快递站的职工都直呼“好家伙”。
镇上还有几个网购达人“姐妹淘”。“她们爱买大品牌服装,几个样式不同尺码统统买来,家里试一试,喜爱的留下,剩余找我退货。”余成琴说,快捷的快递和“退运险”,让她们把旗舰店搬进镇上家里。
“上一年双十一,我暂时叫了很多人手,做了足够的预备迎战,成果也就忙了三天。本年双十一,咱们就计划常态化应对了。”余成琴感觉,比较早几年的火爆,2020年之后,“双十一”在城镇的热度降低了,一是咱们对价格不再那么灵敏,二是很多人不愿意等。
“咱们往常时刻都在买买买,日常‘剁手’越来越多,这不方便是共同富裕嘛!”余成琴笑道。
记者 杨子健 谢俊
修改 钟玮
杭州日报 诚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