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时深度」“代替我国”论调为何越来越站不住脚?

liukang20241周前今日吃瓜369
【环球时报记者 李萌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编者的话:“印度不是‘新的我国’。”瑞士《新苏黎世报》2024年12月16日宣布的文章这样说。前几年,在新冠疫情以及美国对华交易镇压的布景下,炒作印度或越南“将代替我国”、成为“下一个我国”的论调层出不穷,但值得注意的是,跟着时刻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剖析人士逐步认识到,我国很难被其他国家代替,所以剖析印度或越南很难成为“下一个我国”的文章又敏捷增多。有学者表明,部分西方媒体和政客炒作“代替我国”论调的背面,存在政治和经济两层意图,咱们应该愈加注重保护我国在全球工业链中的方位,一起推进转型晋级,进步我国经济的竞争力。
“这不只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2025年的榜首天,英国《金融时报》驻孟买记者克里斯等人宣布文章,对印度经济是否已失掉动力进行讨论。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特意说到,2023年,国际闻名基金办理公司富兰克林邓普顿集团将印度称为“下一个我国”,而摩根士丹利则猜测了“印度的十年”,以为印度将迎因由离岸外包、制造业、绿色动力和先进数字根底设施引领的经济繁荣。
近年来,炒作“印度将成为‘下一个我国’”的西方以及印度媒体和政客不在少数。早在2012年6月22日,同样是《金融时报》宣布了该媒体记者惠特利编撰的文章《印度将成为“下一个我国”——但在此之前会阅历许多苦楚》。《日本时报》2024年8月9日宣布印度智库塔克夏希拉研究所剖析员库马尔的文章称,印度有才干成为“下一个我国”,并推进全球添加。印度“livemint”新闻网2020年发文,对印度是否能代替我国成为“国际工厂”进行讨论。文章征引一些经济学家的剖析称,短期内,印度或任何大型经济体都很难与我国“脱钩”,但从久远来看,印度有潜力与我国一较高下。
归纳剖析多家西方媒体的报导可以发现,它们炒作“印度将成为‘下一个我国’”“印度将成为‘新的我国’”或“印度将代替我国”的理由,首要会集在印度具有我国完成经济高速开展的相似条件和环境,如人口优势、商场规划和有利的地缘政治环境,且印度经济近年来体现不俗。如德国《法兰克福陈述》2023年表明,印度的人口数量比我国多,均匀年龄比我国小,经济正在微弱添加。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针对我国的“脱钩断链”也是不少西方媒体和政客炒作“印度将代替我国”的一大理由。2018年,时任美国驻印度大使贾斯特曾宣称,许多美国公司“在我国开展业务的难度越来越大”,因而印度可以使用这一机会,经过交易和出资代替我国,成为美企在印太区域的商业中枢。
除印度外,越南也是一些外媒宣传的“我国代替国”之一。如奥地利ORF电视台2022年12月29日称,在高科技制造业方面,越南日益成为西方出资者眼中“我国的代替国”。德国《法兰克福陈述》2022年6月刊登题为《再会我国,你好越南》的文章称,对在亚洲设厂的企业而言,越南似乎是“更好、更廉价的我国”。
关于为什么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热衷于炒作印度、越南将成为“新的我国”“下一个我国”等,德国柏林国际政治学者布兰迪斯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明,对西方来说,这不只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一些西方国家政客和媒体越来越将我国视为“对手”,因而施行所谓的“去危险”战略,要求企业削减对我国的依靠。西方期望用印度来代替我国,但这样的希望往往过于“理想化”。跟着印度经济添加放缓,西方企业出资印度波折添加,且印度一些当地的官僚机构冗杂,给企业运营带来了不少困难。相反,我国正预备成为未来重要技能领域的国际领先者,而印度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钱峰在承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明,一些西方媒体宣传印度的准则优势、人口盈利以及经济高速添加等观念,一起降低我国,以为我国的兴起现已见顶,这些言辞的意图一方面是在意识形态进步一步绑缚印度,撮合印度;另一方面也是在话语权上遏止我国,营建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开展环境,削弱我国经济开展预期,并推进全球产供链的“去危险化”“去我国化”。至于越南,西方媒体的炒作更多是将其视为代替我国部分工业的国家,因为越南的体量较小,较少被炒作为可以全体代替我国的人物。
我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明,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炒作印度等国代替我国的原因,是他们以为我国也会像一些欧美国家相同,阅历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的改变,但现实是我国成为“国际工厂”后,这一方位并未如他们所预期的那样搬运。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感到“不安”,“我国经济溃散论”和“我国经济见顶论”,以及“印度将代替我国”的观念简直都是环绕这个来谈的。
“现在还没有任何国家可以代替我国”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炒作“印度将代替我国”的论调仍然存在于西方媒体的报导中,但持相反观念的报导也越来越多。“印度不是‘新的我国’。”据瑞士《新苏黎世报》2024年12月16日报导,印度具有成为全球经济引擎的巨大潜力,但印度政府没有做好预备。文章以为,印度在教育、根底设施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乏。德国《经济周刊》2023年7月11日的文章直言,将印度视为我国最大的竞争对手还为时过早,4个令人难以忽视的现实证明了这一点:剖析师曩昔对印度兴起有高估的或许;印度经济规划仍小于我国;我国在科技领域处于领先方位;在点评一国实力时,劳动力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为什么说印度很难成为‘下一个我国’?”据《华尔街日报》2024年1月19日剖析,印度开展经济具有几大优势,可是其工作特别是女人工作缺乏和高关税等仍是限制要素。依据国际交易安排的数据,2022年印度是全球进口关税最高的国家之一,均匀最惠国税率为18.1%。相比之下,我国为7.5%,欧盟为5.1%,美国为3.3%。美国《华盛顿邮报》2024年9月2日征引交易数据和经济专家的观念报导称,跟着印度扩展智能手机、太阳能电池板等产品的出产,印度经济自身也变得愈加依靠我国的进口。
就连“修昔底德圈套”理论的提出者、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也对印度能否代替我国持失望情绪。2023年6月,他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发文,称印度的经济奇观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备受等待,但仍然停留在令人等待的阶段。他罗列数据称,2000年,我国的国内出产总值(GDP)是印度的2到3倍;到2023年,我国的经济体量已达到印度的5倍之多。以2000年为准,我国在国际制造业的比重约为7%,印度不到1%,而2022年我国添加至30%,但印度仅为3%。同一时期,在国际产品出口总量中,我国从4%激增至15%,而印度仅从1%增至2%。艾利森引证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点评说,因为根深柢固的种姓准则、延伸的官僚主义等原因,印度无法成为“未来国家”。
关于越南,新加坡《联合早报》2022年7月24日也曾发文剖析其能否成为下一个“国际工厂”。承受该媒体采访的越南外资企业老板和高管均表明,2018年开打的中美交易战让不少企业纷繁就近到越南另设厂,或把订单转到越南。越南与我国接壤,加上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便利海运物流,构成极佳战略方位。此外,廉价劳动力、人口年轻化、政府优惠政策、和多国签有自在交易协定、与中美关系都不错等,都让越南成了企业执行“我国+1”战略的首选。
但是上述承受采访的企业老板和高管都表明,越南不或许代替我国,原因包含越南人口规划和我国相差甚远、我国工业链十分完好以及安排力强、工人本质更高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宾塞此前承受采访时直言:“现在还没有任何国家可以代替我国。”
“下一个我国,仍是我国”
“许多国家加起来,才干代替一个我国。”2022年,越南胡志明市新加坡商会会长林明杰对《联合早报》这样说。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梅农直言,我国是“制造业伟人”,不会容易被遏止或代替。
“下一个我国,仍是我国。”在2023外滩大会上,麦肯锡我国区主席、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倪以理经过罗列数据,来阐明全球没有任何商场可以代替我国商场。他表明,假如未来10年我国的GDP年均增速仅为2%,那10年间我国添加的GDP仍相当于多出了一个印度的GDP;假如我国未来10年的年均GDP增速为5%,则其10年间的GDP添加量相当于印度、日本、印尼三国之和。
钱峰对《环球时报》记者表明,我国开展成为全球制造业榜首大国和全球第二经济体,并非一蹴即至。这一成果不只得益于我国准则的优势,还依靠于巨大的工程师和技能人才队伍,以及改革开放多年来不断提高的科技研制才干。最重要的是,亿万我国劳动者的辛勤努力是这一切成果的根底。政客和媒体的炒作再多,也不能违反经济规律。我国工业正在晋级,一些低端或劳动密集型工业跟着全球分工向其他国家搬运,这是客观趋势,但这并不能削弱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的方位。
2024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转稳中有进,向好要素累积增多。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现,前三季度我国GDP为949746亿元,按不变价格核算,同比添加4.8%。国际银行日前发布的陈述,对我国经济2024年和2025年添加预期进行上调,以为我国经济正保持微弱添加势头,而宏观政策发力将进一步提振经济。与此一起,我国依旧是外商出资的首选意图地之一。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现,2024年1至11月,全国新建立外商出资企业52379家,同比添加8.9%;德国、新加坡、瑞士实践对华出资别离添加10.9%、4.8%、4%。
不管是印度,仍是越南,都与我国保持着亲近的经济往来,经济互补性高,加大协作将有益于互相经济开展。我国商务部网站信息显现,2023年,中印交易额超越1362亿美元,我国稳居印度最大交易同伴的方位。越南是我国在东盟榜首大交易同伴、榜首大出口商场和第二大进口来历国。越南媒体征引该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称,2024年前8个月,越中双方交易额达1307.8亿美元。我国是2024年前8个月与越南双方交易额打破1000亿美元的榜首个商场。越南与我国均匀每月进出口额达约160亿美元,估计本年中越的产品进出口额有望打破2000亿美元大关。
告发/反应

相关文章

「环时深度」美国普通家庭,能接受“关税账单”吗?

【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 杨沙沙 谢文婷 王雯雯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吴倩 陈立帆】编者的话:美国总统特朗普推出的所谓“对等关税”,不只打乱国际经济交易次序,也对美国老百姓日子的方方面面形成严峻影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