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调和共处的温暖瞬间】
光明日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
“你看,那黄澄澄的,是澄黄滨珊瑚;这红彤彤的,是十字牡丹珊瑚;还有霜鹿角珊瑚、扁脑珊瑚、角孔珊瑚,都是本乡种类。”在深圳大鹏新区较场尾海滨的珊瑚保育中心,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廖宝林兴奋地向记者展现他的“珊瑚宝宝”,“本年大鹏新区生物多样性海域查询,共记录到近70种国家二级维护动物,都是石珊瑚目。”
珊瑚礁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25%的海洋生物生活在它的保护下。这些年,我国海域内的珊瑚礁数量不断削减,石珊瑚人工培养与培养便是康复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和陆地培养相同,在海底种珊瑚也需求“育苗”。但珊瑚礁成长缓慢,人工繁育和增殖困难重重。把珊瑚作为自己最宝贵的“宝宝”,廖宝林这一守,已是17年。
17年来,他们处理了石珊瑚饲养水质不稳定、水体病虫害恶化等问题,找到了最适合珊瑚的生活条件,现在保育中心培养着超越100种的石珊瑚,是我国重要的珊瑚种质资源库。
“有了麦苗,再加上珊瑚断枝规模化培养、园艺人工培养,就能逐渐完成网格化珊瑚原位培养甚至海底育林。”廖宝林说。但海底种珊瑚是个高风险的体力活,廖宝林和伙伴要背着二三十斤重的潜水配备进行水下作业,把安放着麦苗的“珊瑚杯”,经过螺母固定在人工鱼礁的苗圃上。“水下环境杂乱,有时半个小时都拧欠好一个螺丝,一个暗潮就能把人卷走。”
好在,种下去的珊瑚刚强地活下来了!现在选用的第四代人工生态礁的修正技能,让珊瑚即便在飓风天也能安定成长。
这些年,深圳海域培养珊瑚已超越6万株,“海底农民”的不息“耕耘”,湛蓝大海足以见证。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31日 01版)
来历:光明网-《光明日报》